【苏轼旷达乐观的诗句】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

2019-05-01 诗句

  苏轼是一位非常旷达乐观的诗人,那么你想了解一下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

  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

  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爱好。在劳动中,他的心情也变好了。于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很快地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最典型的是,苏东坡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的故事

  1、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应该。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2、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所以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后来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苏轼乐观旷达的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写于熙宁六年,这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贬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来到美丽的西湖游玩,把乐观旷达精神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你瞧,诗人把西湖描写的多么美!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像绝世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西湖之美和苏轼因贬逐杭州通判形成了对比。这里足以体现出苏轼旷达精神境界,他十分乐观,笑面人生。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苏轼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融为一体。借用月圆月缺的自然现象,表达出了作者虽伤离别,又处以达观的豁达胸怀。

  苏轼以不能“乘风归去”而感到遗憾,但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来自己解释;又以“人有悲欢离合”为遗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了启示,摆脱了人生苦恼。

  苏轼的人生态度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后来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面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

  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内容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起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出门遇雨,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己出行的心情,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果然,没过多久,山头初晴,斜阳相迎,一切依然。联系到苏轼所经历的仕途上的风云变幻,词人何尝不是这种心境呢?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多次遭遇贬谪,词人仍然从容、镇定、旷达。

  词中以“料峭春风”作比喻,让我们不禁想起苏轼人生路上的坎坷和政治生活中的风雨,而面对坎坷人生中挫折逆境,作者仍能看到“山头斜照”的希望,这是何等高远的境界?尤其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我们可以看到词人用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风雨也好,晴天也好;逆境也好,顺境也好;在词人心中都是一样自然;拥有这样的心境,即便是遭遇大风大雨又有什么值得惊慌失措的呢?拥有这样的心境,即便是被贬到黄州,以致后来被贬到惠州儋州,苏轼照样过着怡然自得且积极进取的生活。

  我们再看看苏轼的另一首词《浣溪沙》,词的内容是这样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是所写,在这首词中,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暮春三月的兰溪优雅美景:山下小溪流水潺潺,岸边兰草发出新芽,松林间的沙路上,干净得一成不染;傍晚时分下起了萧萧细雨,杜鹃的啼叫声从远处的清泉寺传来。此时的词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热爱自然,执著人生。面对如此美景,词人并没有伤感自己已是白发暮年,而是表现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黄鸡”的原意是指黄鸡报晓,中唐诗人白居易在《醉歌示伎人商玲珑》一诗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其意思是说黄鸡早晨崔晓,落日即将西去,光阴流水而逝,人生短暂易老。然而,苏轼在这里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现了他并没有自怜衰老,而是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心态和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苏轼旷达乐观的诗句】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相关文章:

少年豪情壮志的诗句【5篇】 02-06

形容古典美人的诗句范文(精选6篇) 01-12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合集4篇) 01-04

关于元旦的诗句佳句(合集4篇) 01-04

形容友谊的诗句集合5篇 01-04

八月桂花香的诗句六篇 01-03

关于荷花的诗句(通用4篇) 01-03

有关母亲的诗句大全范文(通用5篇) 01-03

跟爱情有关的诗句【汇编四篇】 01-03

春夏秋冬的诗句(通用5篇) 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