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市场营销]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2019-01-07 高考问题

  【内容摘要】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群体,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这个群体的人数在不断膨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在一个方面体现出这个国家人口素质在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却产生了令这个群体感到无限担忧的问题——就业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是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经济发展,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更离不开毕业生自身的努力。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大学生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显得更加重要。新时期,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创新发展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国家,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

  一、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原因探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温家宝总理也曾经公开表示:最让他感到担忧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根据中国之声的报道,2010年全国总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1.社会原因

  (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多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而且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114万人,到2007年的495万人,再到2010年的630万人,大学教育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向现在的大众教育。这样的增长趋势使得就业市场变成了买方市

  场,招聘单位就有了选择的可能,同等条件下,他们会选择持有高学历高素质的毕业生。大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就业市场也早已达到了饱和,在这样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状况的出现便成为必然。

  (2)整个社会的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三到五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 到2300 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至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3)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提高

  企业的招聘门槛提高,加大了大学生的求职难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出于人力成本和人才储备的考虑,纷纷在提高招聘要求、降低薪资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招收应届大学生。在招聘会上,不少企业打出的招聘要求高于往年,不仅对英语的要求提高到了六级,而且要求毕业生必须要有2-3 年的工作经验,面对这样的要求,不少应届毕业生选择了放弃。相较于往年应届生的优势——成本低,现在这些优势在金融危机面前已经不再是优势了。

  2.学校原因

  (1)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

  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发展趋势,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

  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再次,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严重脱节。

  (2)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包括对就业形势的估计、如何搜集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就业制度与政策、就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就业心理的提高等等,这无疑对刚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部分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或者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学生无法顺利实现从学校向职场的过渡,也对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3.大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

  20xx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是495 万,20xx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突破559 万,20xx年高达611 万,20xx年则升至63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而事实上,根据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只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生就业观念受到家长和社会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他是“精英”,就一定要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

  一项面向7 所高校2000 多名大学生所作的调查显示:只有11.7%的人十分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只有10.3%的人十分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对就业现状缺乏清晰的认识,高不成、低不就,不肯吃苦,加之在大学期间努力不够,专业知识不过硬,团队协作能力较差,工作忠诚度较低,共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状况的出现。

  二、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珍贵契机。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在主观意识方面具有创新、创造的心理渴求,但是在主体实践方面却表现出诸多的不如人意。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为:

  第一,有创新意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渴望产生新思想、新思维,望能在学习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局限,乏敢为性心理品质,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此限制了创新能力的质的发展。

  第二,创新的热情和干劲,但缺乏坚韧性、自控性心理品质,缺乏坚强的毅力。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中,能很好地自律、自监和自控。

  第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许多学生缺乏包括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在内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四,维灵活敏捷,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大多数学生不能变单向思维为系统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客体思维为主体思维,械地、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处理问题的方式单一,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因素

  客观因素诸如学校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少新意,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专业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广阔,学生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了解甚少,没有形成完整的智能结构,限制了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上重视认知素质,忽视了包括知识、智力、情感、人格、品德、气质、风度等多维度、多层面的创造性整合体意义,忽视了大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基础上的创新能力提升,从而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

  三、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一)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科研,参加学术活动

  大学的基本宗旨是发展学术、追求真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让学生早日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养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培育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社团,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学生科协或科技指导小组,以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并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课外科技活动或科技实践的学分。通过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给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实施课堂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实际能力

  课堂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创新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去。课堂教学直接反映创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引导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市场营销]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相关文章:

【18年网上有哪些比较好】18年网上有哪... 01-07

可以赚钱的网络游戏都有哪些|可以赚钱的... 01-07

私家车赚钱最新方法|2018年私家车赚钱方... 01-07

【开网店卖什么最赚钱吗】开网店卖什么... 01-07

【简中式客厅装修效果图】简式客厅装修... 01-07

【卫生间墙砖地砖效果图】卫生间灰色地... 01-07

[阳台格子瓷砖效果图]格子瓷砖卫生间效... 01-07

简欧沙发背景墙效果图|2017沙发背景墙设... 01-07

【客厅摆放什么植物最好】在客厅摆放什... 01-07

[婚后一方出资买房属于共同财产吗]婚后... 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