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电影完整版]关于电影重庆谈判的观后感

2018-01-22 观后感

  《重庆谈判》是199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 影片真实地反映了“重庆谈判”这段重要历史。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重庆谈判的观后感,仅供参考。

重庆谈判观后感

  关于电影重庆谈判的观后感篇一

  电影《重庆谈判》表现的是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胜利后,为避免中国大陆再次陷入内战,在美国的撮合下,国共两党领袖决定在重庆举行和平谈判来决定战后的中国何去何从。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这么几个情节:1,当毛泽东刚走下飞机时,重庆的记者问他:毛先生,你亲赴重庆来和蒋介石谈判,不怕蒋总统摆的是鸿门宴吗?毛主席机智地回答:在抗战胜利后国内一片欢庆祥和的情况下,蒋先生会摆鸿门宴吗?我第一个不相信!毛泽东的机智和气魄、胆识让在场记者十分佩服。可见,正义与光明磊落的一方是无所畏惧的,怀抱着美好、正确的愿望亲赴重庆谈判的中共领袖其实不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万一出了什么意外,那么策划意外的一方定会付出其无法承受的代价;2,重庆的一个早上,毛泽东在户外散步时与蒋介石不期而遇,两位手里都拿着《资治通鉴》这本书。看来,两位领袖都在空闲时间里研读古籍,从古人的治国方略和历朝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里汲取营养,毛先生在和蒋先生的言谈中,暗讽蒋总统丢了南京,中华民国实际已经亡了,暗示对于亡国的领袖来说,和中共组成联合政府其实是最好的选择,蒋总统是面不改色、毫无愧意,看来,两位领袖都对于自己的计划胸有成竹。3,在具体和谈时,中共的谈判负责人周恩来在国民党代表指责中共军队消极抗日时,严厉斥责对方:九一八事变后,当杨靖宇将军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孤军奋战时,你们在哪里?!赵一曼烈士被日军残忍杀害时,你们在哪里?!令民国政府代表无言以对。大家都知道,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正在井冈山围剿“共匪”,红军于1935年初开始长征,一年后胜利到达陕北,开辟出另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的七七事变前,国军从没有停止过剿共,蒋总统的口号是“攘外必先安内”,大概意思是当一个家里来了小偷流氓时,要先解决好家庭纠纷,家人和睦后再和不速之客理论,哈哈哈!更让人觉得蒋总统不义的是,他竟然调集东北军去陕北剿共,置全东北主权于不顾,陷全东北人民于水火之中于不顾,可见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有多么的邪恶和愚蠢!好在东北军里有汉子,有深明大义的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这才有了后来的西安事变,蒋总统是自己不陷入绝境不知道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联想到当今,据说也有某个人被国际法庭起诉了,但是好像其并未陷入绝境,于是仍旧苟延残喘地“按既定方针办”,哈哈哈!4,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即使是在重庆谈判的四十多天里,国军也没有和共军停火,可见国军是自恃军事实力优于共军,当交火的中共部队向在重庆的毛先生请示时,毛泽东指示:狠狠的打,胜利越大自己越安全!这个指示可以看出毛先生过人的判断力,较之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里在面对日军的超强军事实力时的亡国论、求和论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5,在和谈几近结束时,毛泽东对随行的同志说:美国的代表临走时还在威胁我们不要和蒋先生作战,但我告诉他们,如果要打的话,我们一定能打胜!蒋总统有美国人的军事支援,自认为实力远超共军,毛先生有对国军长达十多年的作战经验,当年要不是苏共代表在井冈山指手画脚,是不可能进行长征的。于是,国共双方都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搞定对手,那么看上去好像谁后发制人谁就会赢!那是因为谁先发制人谁就破坏了抗战后的和平局面,谁就将自己陷入了不义之境地,谁就成为了非正义的一方,岂有不输的道理,后来的事态发展是蒋先生撕毁了“双十协定”挑起了内战,结果毛先生笑到了最后。影片最后有几句画外音,大意是在1945年中华民族大喜的年度里,天空中出现了国家可以长久和平的一线曙光,但是这道曙光不久就被战争的乌云掩盖了长达三年之久。大胆设想下,若是当年在重庆毛、蒋两位都扔了手中的《资治通鉴》,改为长时间的握手言欢,蒋先生一句:渡尽劫波兄弟在,毛先生接句:相逢一笑泯恩仇,国共双方成立一个联合政府,两党轮流执政,那么新的国家岂不开了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风气之先?新的中国又有了一层新的涵义。可惜,历史不可重演,时光不会倒流。也许,存在的就是最合理的,即便不是最好的。阿们。

  古人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随着时光的流逝,有心人会对过去重新审视,有些人会对未来重新设想,许多人会为了那样的美好设想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就像一句俗语说的:执着的人,所有人都会给他让路!阿们。

  感谢神。

  哈利路亚!

  关于电影重庆谈判的观后感篇二

  影片《重庆谈判》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比较成功的将纪实性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地再现了48年前那场举世瞩目的国共和谈。

  作为一部具有强烈纪实色彩的影片,所表现的题材又是重庆谈判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就使得影片的导演格外注意强调并运用各种手段来强化整部影片的历史感。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镜头都取自重庆的实景,包括蒋介石的官邸及有关的历史性故址,如宋庆龄故居等。这其中,故有的旧山城的风貌和庆祝当年抗战胜利的游-行场面,尤其令人信服。为了在一些历史氛围的再现上更加真实可信,导演还借鉴了《开国大典》中曾经使用过的“资料片和故事片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即选用一些具有历史性场面的纪录片资料,处理成富有历史岁月感的茶褐色,并与拍摄的彩色片衔接。如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本军队投降、广岛原子弹爆炸等。同时将拍摄的某些历史性场面,如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毛泽东在飞机上的挥手致意等,从彩色转化成茶褐色,使影片具有历史感和文献感,从而强化了影片的纪实风格。另外,导演为了增强影片的艺术效果,在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准确再现之外,还对那些既生动传神,又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细节进行了大胆的虚构。比如,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林园巧遇时的谈话内容,及他们各自带的《资治通鉴》;毛泽东拜访张自忠之母等。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央日报》记者童欣,这一人物虽然纯属虚构,在影片中的“笔墨”也不多,但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上这些对细节和人物的虚构,把握准确,运用巧妙,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又烘托了影片的主题。

  《重庆谈判》这种虚实相伴,真假相间的创作手法,增强了影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又一次重温历史了,我们今天这个年代, 怎样 看待过去的人和事,重庆谈判令人感觉到又一出鸿门宴,毛泽东表现得大智大勇;蒋介石表现得大仁大义,两个都不逊色于对方,所谓大智大勇者,在于毛泽东敢深入虎穴,而且应对自如。自然进出,来去自如。不卑不亢,能够干 什么 事都恰到好处,实属不易;所谓大仁大义者,在于蒋介石在毛泽东已握在手中的情况下,依然没有耍流氓,表现出政治家正人君子的风度,

  所谓勇者,不在于你敢拿着一把刀冲向人群,那是匹夫之勇,大勇者,在于心之勇也,大智者,不在于那一点点小聪明,而在于能通观全局,透看古今的一切人和事;大仁大义,在规律面前敢干牺牲个人利益,在风险面前泰然处之,蒋介石不会不知道鸿门宴,放走毛泽东有多大的风险,那不放走风险又有多大,权衡利弊并不那么难,然而他做到了,并不管后人如何评说,蒋介石对于共-产-党而言,真是既敌且友。

  关于电影重庆谈判的观后感篇三

  影片《重庆谈判》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比较成功的将纪实性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地再现了48年前那场举世瞩目的国共和谈。

  作为一部具有强烈纪实色彩的影片,所表现的题材又是重庆谈判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就使得影片的导演格外注意强调并运用各种手段来强化整部影片的历史感。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镜头都取自重庆的实景,包括蒋介石的官邸及有关的历史性故址,如宋庆龄故居等。这其中,故有的旧山城的风貌和庆祝当年抗战胜利的游-行场面,尤其令人信服。为了在一些历史氛围的再现上更加真实可信,导演还借鉴了《开国大典》中曾经使用过的“资料片和故事片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即选用一些具有历史性场面的纪录片资料,处理成富有历史岁月感的茶褐色,并与拍摄的彩色片衔接。如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本军队投降、广岛原子弹爆炸等。同时将拍摄的某些历史性场面,如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毛泽东在飞机上的挥手致意等,从彩色转化成茶褐色,使影片具有历史感和文献感,从而强化了影片的纪实风格。另外,导演为了增强影片的艺术效果,在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准确再现之外,还对那些既生动传神,又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细节进行了大胆的虚构。比如,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林园巧遇时的谈话内容,及他们各自带的《资治通鉴》;毛泽东拜访张自忠之母等。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央日报》记者童欣,这一人物虽然纯属虚构,在影片中的“笔墨”也不多,但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上这些对细节和人物的虚构,把握准确,运用巧妙,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又烘托了影片的主题。

  《重庆谈判》这种虚实相伴,真假相间的创作手法,增强了影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关于电影重庆谈判的观后感篇四

  昨天下午3时,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了电影《重庆谈判》,作为主流媒体,可能是纪念“重庆谈判”65周年,可喜可贺!我感冒没上班,在家里观看了电影《重庆谈判》。

  电影《重庆谈判》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比较成功的将纪实性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地再现了65年前那场举世瞩目的国共和谈。

  著名特型演员古月和孙飞虎均在片中有出色表演,古月的毛泽东扮相惟妙惟肖,而孙飞虎则将老谋深算的蒋介石表现得贴切、自然。毛主席、蒋委员长19年后的见面会谈,其对话表现了两位巨人的智慧,尤其是毛主席,引经据典,谈吐幽默,大智大勇,如:蒋委员长说,国共两党要做朋友,不做敌人;毛主席则引用拿破仑名言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的敌人”。台湾演员胡慧中在片中扮演《中央日报》社记者童欣,被毛泽东的魅力和幽默所吸引,开始理解共产党。童欣在片中只是一条线索,这一人物虽然纯属虚构,在影片中的“笔墨”也不多,但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上这些对细节和人物的虚构,把握准确,运用巧妙,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又烘托了影片的主题,也是当年这部影片的卖点之一。

  在这部影片中,共产党方面周恩来,王若飞、李克农,国民党方面张治中、王世杰、张群、邵力子的扮演者都有不俗的表演。民主党派人士郭沫若、自称“中国的卢梭”柳亚子在影片中体现的比较真是、自然。尤其是柳亚子把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发表后,在当时的重庆,引起了轰动。蒋委员长尤其是西方,对毛主席自称是“拿了几条枪的草头王”刮目相看。使我对毛主席的用“笔杆子、枪杆子”打败了国民党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影片中看到,绝大部分镜头都取自重庆的实景,包括蒋介石的官邸及有关的历史性故址,如宋庆龄故居等。这其中,故有的旧山城的风貌和庆祝当年抗战胜利的游行场面,尤其令人信服。为了在一些历史氛围的再现上更加真实可信,导演还借鉴了《开国大典》中曾经使用过的“资料片和故事片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即选用一些具有历史性场面的纪录片资料,处理成富有历史岁月感的茶褐色,并与拍摄的彩色片衔接。如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本军队投降、广岛原子弹爆炸等。同时将拍摄的某些历史性场面,如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毛泽东在飞机上的挥手致意等,从彩色转化成茶褐色,使影片具有历史感和文献感,从而强化了影片的纪实风格。另外,导演为了增强影片的艺术效果,在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准确再现之外,还对那些既生动传神,又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细节进行了大胆的虚构。比如,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林园巧遇时的谈话内容,及他们各自带的《资治通鉴》;毛泽东拜访张自忠之母等。

  《重庆谈判》这种虚实相伴,真假相间的创作手法,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而且也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中值得借鉴的。


  

【[重庆谈判电影完整版]关于电影重庆谈判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领风者观后感范文四篇 04-24

爆炸事故观后感300字集合4篇 04-24

我和我的祖国前夜观后感精选5篇 04-24

红色基地观后感(合集五篇) 04-24

抗美援朝观后感400字锦集三篇 04-24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4篇】 04-23

观看清廉微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04-23

贪欲之害警示教育片观后感汇编4篇 04-23

流浪地球2观后感1500字大学生(通用5篇) 04-23

典籍里的中国说文解字观后感汇编4篇 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