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闻大讲堂观后感300字范文(精选3篇)

2024-01-11 观后感

观后感是指观看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其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新闻大讲堂观后感300字范文(精选3篇),欢迎品鉴!

第1篇: 2023年新闻大讲堂观后感300字

“210元一亩地。租70年,一年才合3块钱。那是有林地,树都碗口那么大了……怎么能租3块钱呢?3块钱一把筷子都买不下来!”2019年3月,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连续多日播发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管昕与总台黑龙江站记者迟嵩的广播连续报道《神秘“曹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份深度调查报道,让坐落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军马场国有林区的私人庄园“曹园”揭开了神秘面纱。本次新闻大讲堂的学习过程中,管昕记者从自身的调查采访经历出发,讲述了全媒体时代如何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让我获益良多。

正确认识和理性把握舆论监督是完成一份调查性报道的前提。一位优秀的记者要善于发现和表达新闻。新闻的发现是脚力、眼力的问题,新闻的表达核心则是脑力、笔力的问题。《神秘“曹园”》是一篇优秀的调查性报道,对于这一类深度调查报道来说,很多时候包括题材判断、线索获取和采访突破等过程的新闻发现大于新闻表达。而全媒体时代,新闻表达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发现的价值。不同媒介对调查性报道的发现和表达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作为主流媒体,对于调查性报道或者说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时,要努力放大其正面传播价值。管昕记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主动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来。用一篇篇沾满泥土气息、采访全面扎实的调查性报道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进步履职尽责。领导人说:“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时度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待问题,让舆论监督发挥正面效果。

一篇有影响力的调查性报道,其所揭示的问题一定是根植在时代发展现实当中的,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舆论监督的选题,首先应该坚持公共的传播价值。此外,在新闻的叙事上要有一定的冲突性和典型性。_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秦岭事件后,各地整改违法占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理念。而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以“牡丹江国有森林深处暗藏违规违建,毁林千亩削山挖湖建私人庄园”为题,首次曝光了神秘曹园,在选题上就有着很强的政策背景、时效背景和公共价值。文章一经发布,随后被各大网媒转载,许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媒体,也从不同角度开始起底曹园。违建曹园被依法取缔,实现了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这组报道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也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调查性报道。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调查性报道要求记者把中央政策吃透,善于跟踪中央政策的落实,善于调查党和国家的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执行的怎么样,善于在文山会海中发现值得调查的选题。

舆论监督往往需要一定的技巧与勇气。管昕记者与同事在调查曹园时,勘察熟悉周边环境,走访周围群众。由于曹园方不发声,只能跳过建筑旁边的荒沟,由同事托举趴在围墙上拍照,用无人机在上空对曹园的建筑群做一个大概的拍摄了解。后又就曹园涉嫌毁林的问题,采访了曹园所在的国有林区的权属单位:央企中农发军马场,求证坐实了曹园违法占地的情况。在如今通讯发达的社会,我们如何快速地确定调查方法,求证路径,并且排除人情干扰,避过地方保护主义的权利渗透和影响,快速成稿和发稿,把握时度效。这对调查记者的从业经验和处事智慧的考验是较强的。

全媒体时代,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如何在短时间内拿到“硬货”,获取增量信息,这需要记者有强大的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抽丝剥茧梳理出新发现、新角度,对新闻事实的提炼力求直击要害。神秘《“曹园”》之所以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进入公众视野,中国之声的首发报道对新闻事实的提炼起到了较大作用。“曹园涉嫌毁林、削山、挖湖”三个新闻点的提炼直击曹园的要害,后续的调查也围绕着这三大问题来进行求证。一篇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及时明确调查方向,提炼出核心的事实,对调查报道的影响力传播至关重要。但中国之声的监督报道始终坚持公共传播价值,对其背后的商业恩怨及主人的发迹过往并未进行跟进报道。可见对于党的主流媒体来说,在操作选题时,对于爆点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民日报评论曹园事件“避免再现曹园还需拔出萝卜带出泥”,中纪委机关报评论“鼠的肆无忌惮离不开猫的懈怠”。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刚需,是引导社会情绪的润滑剂,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曹园事件的曝光,其最大的正向意义就在于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更加深入人心。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打造,离不开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痛点的回应。深度调查报道应该寻找监督选题的典型性,进而挖掘其背后的正面传播价值,这是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

柴静说:“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回应群众需求和社会痛点,寻找和放大负面典型事件背后的正面意义,推动事件的有效解决,才能突出舆论监督的理性和建设性。

第2篇: 2023年新闻大讲堂观后感300字

不到现场不写稿,这是人民日报记者的一条铁律。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的张炜向我们讲述到。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新思想产生的温床。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更是要做到细而有节,贴合主题,多余的事不写,多余的话不说。人民日报的头版“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就是采用亲历者、当事人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获得积极的成效。报道刊发后反响强烈,累计网络浏览量超过3亿,2019年获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从讲堂中我学习到佳作难得,重大主题报道的成功也很难,既不像突发新闻的天生有料,也不像评论那样可以一鸣惊人,做不好非常容易陷入一种无人理睬的窘境。重大主题报道块头大、跨度大、宏观性强、综合性强,不好掌握。张炜总结道,重大主题报道写不好,通常是因为掉入了以下四个陷阱当中。其一是没料,沦为材料的复印机。通篇文件表述连例子都是干干巴巴的,只有重大事件中的知识点,却没有让人回味的记忆点。其二是没有“魂”,沦为“历史的复读机”。看上去旁征博引,纵古论今,但细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事物的成因缺乏探究,或究之不深,对变化的规律缺乏揭示。其三是没有“骨”,沦为“拼凑的故事汇”。左拼右凑,松松垮垮,缺乏提纲,没有逻辑统摄,缺少结构铺排,只见物理组合,不见化学反应,故事一大堆,满篇皆闲话。其四是没有”气”,沦为”叙事的流水账”。重大主题报道需要叙事的大气魄和历史感。但大气魄不是大而无当,历史也不能过度拔高。”料、魄、骨、气”四个方面,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缺一不可,四者相得益彰。

如何跳出重大主题报道报道中这四大陷阱,可以从四个问题入手,那就是”如何采、写什么、如何写、怎么说”,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怎么采就是怎么去收集素材;写什么,就是怎么去筛选素材;如何写,就是如何把握主题,而怎么说就是需要的表达问题。这四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新闻”四力”中”脚力、眼力、笔力、脑力”给出我们答案。”眼力”解决了”如何采”的基础问题,”眼力”解决了”写什么”的筛选问题,”脑力”解决了”如何写”的把握问题,”笔力”解决了”如何说”的表达问题。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守正创新,才能够在收集最有价值的素材,确定最有价值的选题,创造最有价值的内容,书写出最有价值的语言,在做好对内宣传的同时,也做好对外传播。此次报道中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鲜活的群众语言,是《人民日报》重大主题报道故事化创新的一次成功探索。

作为即将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我,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给了我深刻的教育,现在的新闻工作者并不是以前单纯的“爬格子”工作,作为新时代的媒体工作者,我们要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努力成为一名全能记者,既能采又会编,又会拍又能写,熟练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素质。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时代进步,增强“四力”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我们守正的途径,更是我们创新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理应承担起肩上的责任,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是我始终牢记心中的至理名言,也将指引我永远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微薄之力。

第3篇: 2023年新闻大讲堂观后感300字

为“记”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看完今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第二集,更加明白了一名合格的主流媒体记者是多么的不易与珍贵。张炜先生课上讲:“不到现场不写稿”。的确,主流媒体记者必报道重大事件,重大事件可能发生在各时各处,因此应有脚力,不管多艰多险,都应该跑到现场,否则报道就不真实、不动人,文笔再好,读起来也没有内容。就像加了添加剂的膨化零食,有咸味没回味。

人民日报云南分社社长张帆做独龙族的脱贫报道,他在手记里写:“只有身临独龙江,才能听懂‘老县长’高德荣在公路隧道打通时‘万年冰雪融化了’的浩叹,才能触摸到当年民族工作队队员们在风雪中以命相搏的勇毅,最终,才能掂量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那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到现场报道应是新闻采写工作的基本要求,就像“老县长”高德荣说的:“你人都不来,我跟你谈啥?你能写啥?”

但很多时候,“到场报道”却是非常艰险的,身边可能是鸟语花香、钢筋水泥,也可能是熊熊烈火、瓦斯毒气、枪林弹雨。

我想起之前我的一名大学老师亲历的事。大学老师是身经百战的老记者,参加过大连7。16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的现场报道。当时他和同事端着相机刚冲进现场不久,就被烈火包围,出不去了。他们被困在距离储油罐不远的地方,忙着端起相机拍照,顾不上考虑能否活着把照片带出去。战斗异常激烈,眼前是消防员举着水枪和野犬般凶暴的烈火搏斗,耳畔是建筑物扭曲爆裂的嘎吱呻吟声。

没过多久,两台储水车都没了水,新的储水车进不来,漫天的水雾渐渐消散,烈火越加猖獗。许多消防汉子都无助地杵在原地,抱着已成废铁的水枪,眼睁睁看着火势逐渐延伸。突然有人大声地喊:“不好,要烧到二甲苯罐区了!”

二甲苯易燃易爆且有剧毒,一旦储罐被火焰引爆,周边地区将遭到一场浩劫。听到喊声,老师和同事都放下相机,拿出手机编辑短信和家里人告别。

这时候突然有人拍了一下老师的肩膀,老师转头一看,是个脸庞已经被熏成黑炭的年轻消防员,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问:“你是记者不?你能给我录个视频不?”老师点头,年轻人马上抬手使劲抹了几把,将黑脸抹成了花脸,问:“我看着怎么样?”老师说看着挺好。年轻人冲着镜头吼道:“妈,我要为国家捐躯啦!”

十年之后,老师能在课堂上用平静甚至调侃的语调向我们讲述这件往事。但我作为学生,对这件悲壮的事实必须付诸良多的思考:

对观众来说,新闻事实是了解世界的必需品。但对记者而言,新闻事实的定义是多面的:它能让我感动、也能让我悲伤、让我恐惧,它能像勋章一样荣耀我,像喜剧一样愉悦我。也能像悲剧那样击倒我,像烈火和弹雨那样杀掉我。

主流媒体记者要有脚力,要始终奔走。但我想,他们每次归来,都不太确定下一次奔向的到底是什么地方。是山村?是河沟?是平凡的人?是伟大的人?是领奖台?是病床?是监狱?是死亡?锻不出处变不惊的心智,就谈不上脚踏实地地出发。我突然明白了那句话:别想着改变世界,先想着认识世界。说穿了,就是一个词“历练”。

为记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敢于踏出狭隘的认知,才敢于踏向一个个现场。为了新闻事实,希望自己永远愿意奔走在路上。

【2023年新闻大讲堂观后感300字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反邪教心得体会观后感200字范文汇总五篇 04-28

延安延安红秀观后感汇编6篇 04-28

强军一席话观后感800字范文(通用4篇) 04-28

烈士纪念日观后感150字【四篇】 04-28

预防性侵害观后感精选5篇 04-28

关于党史上的重要会议纪录片观后感【五篇】 04-26

创新中国观后感500字范文汇总五篇 04-26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观后感(通用3篇) 04-26

去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观后感精选五篇 04-26

电影红船观后感(锦集5篇) 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