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校史馆观后感]哈工大校史馆观后感范文2016

2015-10-07 观后感

  导语:通过学习校史,同学们增进了对哈工大历史与传统的了解,让新同学们感受到哈工大的历史和精神。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哈工大校史馆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哈工大校史馆观后感(一)

  博物馆,收藏了哈工大历史,见证了哈工大的发展历程。从校史展厅、光荣革命传统、知名校友和科研成果等展厅穿过,哈工大90年沧桑与厚重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1920年初的一天,在中东铁路局办公大楼,一批俄国工程师和中东铁路要员正在发起酝酿、讨论在这个俄国移民人口最多的哈尔滨创建一所工科高校……这就是一条铁路与一所高校诞生的故事……

  那些已被岁月风化剥蚀、泛黄的旧照片和教材、著作、证书、作业、笔记等都印证了学校的一段发展历程,那么多遥远且不为人知的史料和藏品令人咋舌惊叹:

  1920年中俄工业学校筹建协会的15位理事会成员、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筹建章程》、1922年校长摄罗阔夫签署的招生广告、第一届毕业生、第一届学生班长、第一届教授协会19名成员、第一批中国本科学生、1924年第一届道路交通工程师、1920年首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1920年的预科学生及教材、1929年的学生校服、20世纪20年代的校令、实验室和实习工厂、30年代的校旗……令人目不暇接!

  90年前,首批任课教师的资历令人赞叹:1920年,以首任校长、著名大地测量专家和道路交通工程师A.A.摄罗阔夫教授为首的第一批18名教师,均为俄籍,其中许多有留学或执教德、法、英的经历。他们是在土木建筑、电气机械、道路交通、桥梁和材料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当时的哈工大是俄境外唯一用俄语教学的高等学校,是纯正的俄式办学,建校初就引入了西方早年的高等教育模式,学生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有一张1925年中俄同学祝贺首届中国学生、铁路建筑科的王守先毕业的合影照片十分珍贵,那上面还有王守先的同学穆鸿勋。这张距今已85年的照片,如今仍被收藏并展出在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大学博物馆。

  常有参观者在“1920—1945年哈工大杰出学子”展板前细细地体味着,1935年毕业的台湾前“行政院长”孙运璇的预科和本科都在这里就读。他使用过的教材和作业笔记在这里展出。2005年,我代表博物馆给她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老先生那时已坐轮椅不能讲话。当她女儿告诉他哈工大来信了,并一字一句读给他时,他高兴地边听边点头笑,同意把保留的书和笔记等捐赠给母校博物馆。他还捐赠了1929年电二班中国学生创办的刊物《电汽机》合订本。这是哈工大中国学生创办的第一本技术刊物,成为当时同学们致力于“工业救国”的抗日救国火种。这本由孙运璇任总编的珍贵刊物,他收藏了81年。

  在这一展区,参观者对我国著名规划大师任震英上学时精美的手绘设计作业发出赞叹,同时他们还惊讶地发现以色列总理的父亲、以色列著名农业专家,曾任国会议员的莫德卡·奥尔默特,竟然也是哈工大学生……

  “工程师摇篮的精品之作”是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哈工大教师和学生为哈尔滨留下的永久记忆和贡献。大家熟悉的霁虹桥、果戈里大街的重要景观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哈尔滨清真寺、哈尔滨极乐寺(鼓楼、钟楼、藏经楼)、索菲亚教堂、俄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现哈工大博物馆)、哈尔滨国际饭店(原国际旅行社)、马迭尔宾馆剧院、尼古拉教堂院内的伊维尔圣母小礼拜堂、防洪纪念塔、工人文化宫、友谊宫等保护建筑,都是哈工大师生设计、主持修建或指导监督改造的作品。

  参观者边看边嘘唏不已:“噢!这些老建筑也是哈工大的贡献。”

  还有一个展区的内容,为人知之甚少,却令人自豪:1949年新中国建立初,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大批苏联专家和顾问来到中国援建。哈工大先后抽调200多名学生担任翻译,为空军、工业、铁道兵和海军的建设输送了大批俄语人才。空军最早分别在哈尔滨、长春、沈阳、锦州、济南、广州建立的6个航校中,其6个翻译室主任同出自哈工大;统领空军800翻译的第一大翻译科的两任科长也出自哈工大。哈工大的学生翻译在祖国建设的第一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楼走廊,有一张57年前5对新婚夫妇集体婚礼后在楼门前的合影照片,来参观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教工和学生仔细地辨认并指点着照片上的新郎:“何龙、崔开成、黄文虎、李家宝、郭鸿声。唉!那时他们多年轻、朝气蓬勃,都是八百壮士啊……”这张照片的意义非同寻常!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地处寒冷的北方,条件比较艰苦,男教师比例较大。为留住青年教师,高铁副校长和夫人孙克悠热心地为他们当红娘,帮助他们安家,做他们的知心朋友。1953年高铁副校长在礼堂同时为5对夫妇主持了婚礼。

  20世纪50年代,是哈工大走向辉煌,奠定坚实基础的年代,博物馆展出了大量翻译的苏联教材、手抄整理的苏联专家的教学笔记,那些中俄文课堂笔记和图表工整得几乎让人惊呆,这不正是对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的最好诠释吗?大量的史料藏品,印证了以马祖光院士为代表的老一代“八百壮士”的奋斗历程。

  哈工大航天人才培养的历史功绩在这里展出:李继耐、孙家栋、胡世祥……航天精英代表在哈工大闪亮的群星中,更加耀眼夺目,他们以自己的成绩报效了祖国,也为哈工大争得了荣誉。

  二楼走廊的另一张特殊的珍贵照片,把参观者带回了1931年,张正伦(烈士)在校门前的婚礼留念。照片近百人中的绝大部分是哈工大的学生,傧相是他的同学、好友孙运璇。这张照片是2000年孙运璇回母校参加80年校庆时带给新郎张正伦的儿子张春生的。如今79年过去了,照片上的学生几乎作古。

  步入“光荣革命传统”展厅,一组组照片和故事,撼人心魄,哈工大不仅是工程师的摇篮,还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

  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反帝斗争中,哈工大学生是哈尔滨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成立的“群进社”是哈尔滨最早的学生进步团体;“哈工大中国学生会”是哈尔滨高校最早的学生会组织。在“反五路”斗争中,哈工大学生发起成立“哈尔滨学生保路联合会”是“反五路”斗争的主要领导力量。1925年哈工大就有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观者无不为哈工大学生的爱国热情震撼而感动:1927年,日本政府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后,首相田中义一将会议讨论的侵略中国东北和蒙古的方案,拟成《日本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秘密奏折上奏天皇。《田中奏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总政策,因系密件,一直不为国人所知。1929年12月哈工大5名学生偶得此奏折,大为震惊,他们迅速在中国同学中募集款项,将奏折中“对满蒙积极政策”部分,翻印数百份,分寄关内及各省著名高校,以提高国人的警惕。《田中奏折》揭露之后不到两年,日本果真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一摞70年前、风化得掉了渣的“禁书”,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无政府主义批判》、德国共产党创始人克拉赖·蔡特金著的《忆列宁》等。书的主人高方是1939年应用化学科学生,参加抗联地下组织后被捕入狱。关山同学冒着杀头的危险,把这些书打在行李里托运回齐齐哈尔老家埋藏起来。1945年高方出狱,关山才挖出了埋藏了4年之久的书……那摞书,讲述着抗战期间哈工大学生经历的腥风血雨的岁月。

  在反日斗争中,哈工大进步学生游行示威、创作反满抗日歌曲、建立进步组织、编印进步刊物、假扮阔情侣出入教堂散发传单、秘送情报、怒烧日骑兵大批军草、为抗联组织筹集药品、到珠河游击区与抗联英雄赵尚志一起战斗、英勇参军参战,还有一些学生壮烈牺牲……这些内容都一一以大量的照片、史料等藏品展示出来,让人震撼的同时,还使人深深地思考,哈工大90年的命运,始终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步入知名校友展厅,进入眼帘的是哈工大培养的国家领导人、部省级领导、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两院院士和共和国将军,母校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如今又以他们为荣。参观者为哈工大培养出如此多的人才而惊羡不已:秦裕琨、徐旭常、庄逢辰3位院士同出一个班,蔡其巩、宋健两位院士也来自一个班。

  李继耐、戚庆伦、孙锦云是同一个班走出的3位将军。哈工大校园里有一条百年历史的“司令街”,是有名的“将军路”,从这里走出去的几十位将军,对这条街有着特殊的感情和体验……

  90年间的史料何其珍贵!“抢救”历史、收藏历史、复活历史,把历史写在百年老楼,让历史在百年老楼延伸,意义何等深远!博物馆真真切切地让人看到和感受到哈工大文化和精神的生生不息与代代传承。

  哈工大校史馆观后感(二)

  它坐落在公司街一座奶黄色的二层小楼——哈工大“老土木楼”。“老土木楼”建于1906年,这一年是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后的第四年。1909年这里曾是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1920年成为中俄工业学校(哈工大前身)的校址。它历经百年,仍不失为欧洲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

  20世纪20年代,登上这座建筑的三层瞭望塔楼,松花江清晰可见,整个哈尔滨一览无余,所见的风光无与伦比。

  如今它虽算不上高大宏伟,但却深沉含蓄、端庄典雅,标志性的拱形门、外墙哥特式的浮雕,这百年古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展品,它诉说着哈工大那些灰飞烟灭的历史故事,令许许多多一代代从这里走出去的俄、犹、中、日等老校友魂牵梦绕……

  听说要在老校舍建博物馆,86岁的俄籍犹太人保罗携84岁的妻子以及52岁的儿子专程从芝加哥回到阔别58年的母校。他激动地说:“我与哈工大有着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缘……永远都忘不了在这里的学习生活……”他在走廊里寻觅着回忆着:“噢,还是当年的老样子!”他竟找到了60多年前上课的教室,并动情地回忆当年上课的情景……

  2010年6月哈工大90周年校庆期间,有一个特殊的参观团——哈工大日本同窗会已耄耋之年的老校友。客车刚刚在博物馆门前停下,他们就迫不及待在家人的搀扶下,步履蹒跚一步步挪向那扇梦中几回的校门,犹如久别的远方游子急切地扑向母亲的怀抱……楼门前,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气勃发的合影,蒙太奇般地转换成白发苍苍、弓腰驼背的定格……那一幕,也许是他们留给母校最后的纪

  念了……

  暑期开学的第一天,从上海回哈的89岁高龄的陈雨波教授和他的妻子、已坐上轮椅的赵晖来到博物馆。陈雨波是1949年冯仲云校长委托钱三强教授在清华大学招聘的唯一一位,也是新中国建立后哈工大第一位华人专业教师,当年就在这个楼里工作。当大家把赵晖抬进博物馆大门时,她便激动起来,忍不住抹着泪:“我17岁第一天来校工作就是从这扇大门走进来的,当时的门牌是俄文的。我是1950年来校工作的5个女职工之一,一直盼着回这里看看,想啊……”

  博物馆,古老的百年建筑,已成为母校的符号。2005年进行过保护性土建改造,所保留的哈工大90年发展的历史遗迹,足以让人震撼——

  百年地砖,1906年铺设在门厅中,让每一个参观者俯首叹奇:它虽色彩模糊剥落,但精致的几何图案仍不失其古朴典雅。1920年建校时,它就被打上历史的烙印,注入了灵性与精神,坚实地为一批批中外学子铺就成功之路。如今,它无声地向人诠释着那曾经的岁月……

  百年墙裙,进入序厅便可看到两侧走廊红褐色的欧式木墙裙,它与百年老楼的墙体融为一体,守护着进进出出的一代代学子,见证着哈工大精神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百年铁艺,1906年此楼落成时的镂空雕花铁艺楼梯扶手护栏,造型精美、漂亮别致,其坚实牢固的程度,令人惊叹:它竟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

  百年地板,1906年铺设的木地板被保留下来,在二楼专设了展位。当年在这楼里学习和工作的人,参观时常常会问上一句:“那木地板还有吗?”老土木楼的木地板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它斑驳破旧的磨痕,刻满百年沧桑和沉淀。自1920年建校,它就承载着俄、中、犹、波、日、朝等学子成长的足迹……它沉静坚挺、宽厚包容、忍辱负重,成就一代代大师,见证着百年树人的办学历程……

  进入序厅,首先跳入眼帘的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学子林”,人们在这里驻足、品评、陶醉……1920—2010,这是跨世纪穿越时空的相聚,是来自不同国度的风华学子:20世纪30年代毕业的台湾前“行政院长”孙运璇、40年代毕业的朝鲜前国家副主席李钟玉,就昂首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和绕月探测工程常务副总指挥胡世祥等,他们一身书生气,回来了!土木楼——母校!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大学精神的传承,是遥远的思念和心底的牵挂,构筑了这美丽壮观的“学子林”!

  有着84年历史的礼堂,是再现学校历史的又一不可多得的藏品级景观。曾经的开学典礼和毕业答辩、曾经的图书阅览室,让俄、中、犹、波、日、朝等学生感受了这里的庄严与神圣;20世纪50年代,每到周末,苏联专家、教师和学生就在这里举行异国情调的舞会,又使这里充满了浪漫与温馨。

  礼堂84年前的欧式吊灯依然明亮,欧式风格的装饰、刻着斑驳磨痕的地板和那架美国鲍德温公司制造的钢琴,都见证了哈工大逝去的岁月,留给后人重温与遐想……

  博物馆,老土木楼,勾人魂魄!它沉淀厚重,沉淀精华,沉淀着大学90年的文化底蕴,有多少老校友,为它激动、感慨、流泪,是因为对它有太多的思念和热爱……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哈工大校史馆观后感范文2016】相关文章: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4篇】 04-23

观看清廉微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04-23

贪欲之害警示教育片观后感汇编4篇 04-23

流浪地球2观后感1500字大学生(通用5篇) 04-23

典籍里的中国说文解字观后感汇编4篇 04-23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600字精选五篇 04-18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800字大学生集合5篇 04-18

建军大业观后感800字大学生心得汇编5篇 04-18

歌曲沂蒙山观后感范文三篇 04-18

革命纪念馆参观观后感精选三篇 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