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9-01-07 历史试题

  你知道自己掌握好必修三的历史知识了吗?其实我们可以在学习完课本的知识后,自己找份历史试题来做,这样就能检查出自己没有掌握好的地方。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三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必修三历史期末试题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50分)

  1、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此语意在说明鸦片战争

  A.暴露君主专制统治弊端   B.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   D.客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法国大主教樊国梁在法军攻陷北京的当天记道:“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皆持快枪。”他记述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中国:传统与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4、19世纪后半期列强妄图把x疆地区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的主要手段是

  A.直接建立哲得沙尔国 B.扶植阿古柏建立独立政权

  C.通过战争打败清朝军队 D.迫使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

  5、“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②团结一心的精神③敢于造反的精神④抵御外侮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2015年黄海“丹东一号”沉船经过进一步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在一个圆形瓷盘的正中间发现繁体的“致远”字样(如下图)据此判断该舰舰长应该是爱国将领

  A.邓世昌   B.丁汝昌    C.刘步蟾    D.刘永福

  7、下图为1944年9月中美两国士兵展示所缴获的日军旗帜。作为历史的见证,这张照片最有助于说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B.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成功阻止日军攻势

  C.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   D.抗战取得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资料记载:“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下列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武汉会战后的战争特征  B.材料中的“某战场”是指中国的正面战场

  C.“犬牙交错”是因为全民族抗战尚未形成   D.材料反映的相关情况主要出现在抗战初期

  9、1938年底,日军不断降低对华“和解”条件,如“放弃”赔款要求,“撤出”华南等。在此期间,日军颁布“治安肃正”计划,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使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手段,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日军主要威胁 B.日本受国力的影响,调整侵华战略

  C.敌后战场已经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 D.日本侵华战略宣告失败,无力进攻

  10、英国领事富里赐在《天京游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洪秀全   B.洪仁玕   C.曾国藩    D.石达开

  11、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

  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12、“美国史学家魏斐德作品《大门口的陌生人》利用‘冲突——反应’理论,论述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西方的冲击引发的,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侵略。”这段叙述

  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

  13、1912年初,孙中山、黄兴等为筹措南京临时政府运转经费,积极尝试与日本合办汉冶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以获得资金,这一举措遭到立宪派张謇、同盟会元老章太炎等人的坚决反对,其理由除国权受损外,更强调此事未交参议院议决,显悖《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这充分说明

  A.张謇、章太炎比孙中山更具民主意识   B.临时政府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妥协的产物

  C.临时政府在政治上具有不成熟的一面   D.临时政府由于内部分歧,最终被迫解散

  14、抗战前,中国许多重要的设施、桥梁、道路等处莫名出现了大量日本口服药“仁丹”广告,后来发现该广告主要通过胡子的画法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左右胡尖上翘表示道路畅通无阻,八字胡左尖下弯表示左道不通,右道通。这表明

  A.日本重视商业广告宣传作用   B.中国技术落后导致交通不畅

  C.中国药品市场受到日本冲击   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15、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A.理学开始遭到批判 B.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6、下图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共同任务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

  B.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领导阶级的阶级属性

  C.民主革命胜利后,不同的领导阶级决定中国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

  D.判断革命的性质应依据领导阶级的阶级属性

  17、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中共的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这充分表明

  A.此时共产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力 B.此时国共合作的方式属于党外合作

  C.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D.这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18、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9、《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宪法   D.1999年宪法

  20、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政协“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21、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22、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载人宪法;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市场经济这一关切民生和宪政的重大原则庄严地载人了宪法;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载人宪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成 B.有助于加强对国民私有财产的保护

  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得到完善 D.国民收人主要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

  A.国家的性质和政权性质不同 B.政权建立的方式方法不同

  C.政权的组成形式和构成成分不同 D.当权者和人民的权利不同

  24、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重提民主:“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在这里,邓小平强调

  A.平反冤假错案的紧迫性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性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

  25、近年来,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组织台湾岛上的居民进行所谓“统独公投”以决定台湾的前途。国际法专家认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据此可见,上述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

  A.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符合国际法中“民族自决原则”

  C.基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   D.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

  26、下图两部法律所反映的制度,其最主要的区别是

  A.社会性质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受权利不同

  27、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表明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发展完善 B.“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

  C.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D.各地方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所行制度

  28、下面材料说明当时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29、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30、由于日本政府宣布将钓鱼岛“国有化”,引发中日关系紧张,中日两国是近邻,合则两利,对立则两伤,搞好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你认为要改善中日政治关系,两国应该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建立互信②“求同存异”,搁置历史,推动合作③以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两国关系④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互信互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1、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A.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0届联大

  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表现在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在APEC等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3、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举行前,中国政府主动释放了11名在朝鲜战争期间俘获的美国飞行员。后来,会谈经过多次磋商,美方也允许钱学森等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这表明当时

  A.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政策 B.中美两国都试图缓和紧张关系

  C.美国改变了孤立中国的政策 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4、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35、阅读《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对统计图的解读有误的是

  工业资本 近代工业企业数

  A.商办企业资金少,数量较多,说明其规模较小

  B.洋务企业资金较雄厚,但数量少,说明其规模大

  C.外资企业资金雄厚,规模大, 压制民族企业发展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促进了商办企业发展

  阅读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曲线图,完成36—38题。

  36、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和最进步的近代经济形态分别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③⑤

  37、对②⑤所代表的两种经济形态解读正确的是

  A.②是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B.②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⑤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D.⑤在抗日战争时期陷入发展绝境

  38、下面对图中反映的五种经济形态的最终归宿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日甲午战争宣告②最终破产 B.新中国对⑤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C.④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D.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加速了①的解体

  39、纺织分离,被视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第一步,这是因为纺织分离

  A.改变了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 B.促进了棉花的商品化生产

  C.是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开始 D.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40、有人说,中国近代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商业资本因无强大的国内工业,它所经营的不是批发外货,就是趸卖原料。这主要表明了

  A.中国民族资本缺少原始积累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少政府扶植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缺乏独立性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41、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些繁荣的大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城市职能发展不完善 B.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增加城市负担

  C.中国工业落后,是西方商品倾销市场 D.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着中国城市的政治经济命脉

  42、1903年颁发的《钦定大清商律》规定:男子16岁以上有完全的商人能力,可独立为商;妇女则只在“上无父兄或本商病废而子弟幼弱,尚未成丁”的情形下方可为商;夫之妇经商,不仅须经丈夫许可,而且遇钱债纠纷,本夫不能辞其责。该规定

  A.促进中国商业走向近代化 B.消除了商业活动的性别歧视

  C.带有封建残余色彩 D.利于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43、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李鸿章时产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上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中运用的史观按顺序排列正确是

  A.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

  44、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林则徐建议制造炮船以抵御英国,被道光帝朱批为一派胡言

  B.康有为抨击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

  C.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D.毛泽东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45、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46、洋务派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关于其中“内”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①资金全靠湘军内部供应;②产品全部供给湘军内部使用;③技术力量完全来自中国国内;④相对于外洋器物和洋人而存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企业由合肥人李鸿章首先创办 B.它拒绝用来自外国的机器和技术

  C.它主要是为了对付侵略者而创办的 D.它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47、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

  A.外资入侵的危害性 B.工业时代的必然性

  C.西方技术的先进性 D.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48、1916年,陈独秀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意在

  A.反对偶像崇拜,宣传科学法则 B.普及宪政常识,倡导五四运动

  C.倡导文学革命,建设国民文学 D.批判传统文化,培养民主意识

  49、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主要原因在于

  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

  50、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属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A.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D.中共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第Ⅱ卷(非选择题)

  卷Ⅱ共2小题,其中51题30分,52题20分,共50分。

  51、(30分)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子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材料二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挨打、屈辱、抗争,让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无法绕开的主题,更激发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抱负;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为了民族复兴,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结难解。

  ——摘自任忠平《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治国主张。(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资产阶级各派别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做出的反应,新文化运动后期在道路选择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3)请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关史实,从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概述中国共产党“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14分)

  5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3年全国第一次普选 第一届人大召开纪念邮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纪念邮票

  材料二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10分)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2分)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6分)

  必修三历史期末试题答案

  1——5 DDDBC 6——10 ACABB 11——15 DDCDC 16——20 DACCD

  21——25 ABACA 26——30 ABBCD 31——35 BDBCD 36——40 BBBAC

  41——45 CCBDD 46——50 DBDDD

  51、(1)老子:无为而治;孟子:施行仁政;韩非子:依法治国;墨子:以贤治国。(8分)

  (2)反应:维新派: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6分)变化:从“走西方人的路”到“走俄国人的路”。(2分)

  (3)民族:推翻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4分)

  民权: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颁布《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4分)

  民生: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实行一五计划(大力发展生产力)。(6分)

  52、(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6分)

  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4分)

  (2)背景:“文革”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2分)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2分)

  (3)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2分)

  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言之有理即可)(6分)


猜你喜欢:

1.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2.高中历史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

3.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试题及答案

4.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5.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2022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11-21

2023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11-16

2023高考全国乙卷历史试题完整版【3篇】 11-02

2023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范文... 10-31

2023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汇编3篇 10-31

2023年江苏泰州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10-21

2023年辽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10-19

2023年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09-23

2023年湖南张家界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08-17

2023年湖南郴州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08-17